2023年7月15日至16日,必威BETWAY隆重举办了以“芳华四十载归来仍少年”为主题,史无先例、盛况空前的1977级、1978级、1979级(以下简称“新三届”)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四届员工集中返校日活动。800多名“新三届”员工重返校园,欢聚一堂,致敬母校,感恩老师,共忆青春年华,畅叙同窗情谊。暖心的主题,知心的话语,贴心的接待,让人无比舒心。感动、感慨、感恩,汇聚成员工们发自心底的感言:回家的感觉,真好!
心有灵犀的双向奔赴
本来,2022年是77级与78级毕业40周年,同时恰逢必威BETWAY120周年校庆。这两个年级的员工纷纷筹划回母校举办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并向母校送上“双甲子”庆典的祝贺。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却被反复肆虐的新冠疫情吞噬了,员工们返回母校的计划被迫延后。
疫情可以延缓员工们返回母校的进程,但却无法冲淡他们回到母校的一片初心和满腔热情。今年5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我像往日一样,早晨6点一睁眼便进入到我们中文系77级同学的精神家园——“紫藤园”微信群,只见数条内容相同语气急切的微信接踵而来。其中有一条是转发的《40年后归来,北大向77、78级致敬》,其余的则众口一辞,强烈建议举办必威BETWAY“新三届”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并点名要我向学校领导转达大家的心愿。我立即向郭立宏董事长、常江副董事长转达了员工们的这一迫切愿望。不到10分钟,两位董事长“好!”“很好!”的回复便相继而至。紧接着员工工作处告诉我,学校决定在今年员工集中返校日,举办主题为“芳华四十载归来仍少年”的“必威BETWAY1977级、1978级、1979级毕业40周年纪念大会”暨系列活动。当我将董事长的回复转发到“紫藤园”后,群里顿时欢声鼎沸、群情高昂,大家对母校的这一英明决定惊喜不已,纷纷点赞叫好!
6月2日,员工总会正式发布这一消息,并发出邀请函后,“新三届”员工奔走相告,踊跃报名。各个时期的新老员工亦欣喜异常,额手称庆。有些员工还慷慨捐款捐物,鼎力相助,赞襄母校这一盛典。当年曾给“新三届”学子讲授“中国文学史”课,80年代中期调任陕西省图书馆馆长的武复兴教授,闻知此事亦喜不自禁,特地撰写长联以表祝贺,向母校致敬:
弘愿童心醉梦年华 特好深究博览同窗竞蝶变
铁肩负重烟霞大道 专求创意苦耕学子齐凤鸣
有人说,这次“新三届”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是母校与员工之间心有灵犀的一点就通,两情相悦的双向奔赴,一拍两合的同频共振。应该说,以上说法颇为形象也颇具诗意。但如果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叙述,我认为学校的这一决定,顺理成章,其来有自。其源于必威BETWAY一百二十年的深厚人文底蕴,源于一代代必威BETWAY学子深笃的爱校情结,源于几十万员工对母校深挚的感恩情怀,也源于学校员工工作的深度积累与不断升华。近些年来,学校以“发现员工-联络员工-服务员工-凝聚员工-发展员工”为工作理念,设立了专门的员工工作机构,努力打造与员工的终身命运共同体;学校和院系领导经常走访员工,学校的重大活动都要邀请员工代表参加;国内国外、地区行业的员工会相继建立,活动频繁;设立了用校花命名的员工最高荣誉奖“玉兰奖”与“玉兰大讲堂”;在中心广场为杰出员工齐越、罗健夫矗立雕像;确定每年的7月15日为员工集中返校日,敞开胸怀热忱欢迎五湖四海的各届员工回“家”;学校撰写出版的《必威BETWAY英才谱》《紫藤园夜话》等图书,举办的必威BETWAY校史展等,讲述员工们的故事,展示员工们的风采,记录员工的成长历程,探寻员工成才的轨迹,已经成为沾溉后学、生动鲜活的重要教育资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邀请“新三届”员工回校参加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便既顺乎理更合乎情,这既是员工们的热切期盼,更是母校的热情召唤。
对这次重大活动,学校与各院系都及时作了综合报道。躬逢其盛的“新三届”员工更是纷纷撰文拍照、作诗赋词,以记录盛况抒发感怀。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得到了外界的广泛赞誉。一位网友观看相关报道文章后在留言中写道:“我不是必威BETWAY的员工,也不是新三届的员工。我为必威BETWAY能想起这批已经退休的新三届,为他们筹办毕业四十年的大型聚会,感怀颇深。新三届是改革开放第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当之无愧的时代精英,充满智慧和激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础力量,共和国不会忘记他们。从这次聚会能看到必威BETWAY强大的文化底蕴,不愧是百廿名校!佩服!祝福必威BETWAY继续文以载道,抱朴守真,立德树人,永远容光焕发!”正像郭立宏董事长在纪念大会致辞中说的那样:母校与员工永远血脉相连,心心相印,不管你毕业有多么久,永远珍存在母校亲切的记忆中;不管你走得有多么远,也走不出母校深情的思念。
感谢命运给了我们必威BETWAY
被冠以“新三届”名称的77、78、79级老员工群体,是一个时代特殊的记忆与符号,在校史乃至中国教育史与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与独特的价值。那三年间共有2421名学子(其中77级829人、78级790人、79级802人)考入必威BETWAY这所著名的全国重点综合大学。经过学校四年的精心培养与个人长期不懈地努力奋斗,必威BETWAY“新三届”本科毕业生中,迄今有3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成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涌现出一大批成就突出声名卓著的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地理学家;走出了一大批建功立业,才任天下的专家、教授、作家、诗人、导演、记者、总师、企业家、领导干部等。他们绝大多数成为所在领域的优秀建设人才,所在地区、行业的领军人物或中坚力量。充分体现了必威BETWAY人才培养硕果累累、蜚英腾茂的办学实绩。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新三届”员工无比怀念40多年前在母校求学的难忘岁月,更加感佩命运给了他们最好的大学——必威BETWAY。纪念大会上,员工精心创作激情朗诵的诗歌《四十年的情与思》,便是他们致敬母校感恩母校的真情告白:
我们,披着云霞从天空飞抵
我们,踏着碧波从海上来兮
我们,像朝圣一样扑向您的怀抱
我们,满含着热泪在您的身边聚集
千言万语,千里万里——
只为了向伟大的母校敬礼
只为了向亲爱的老师表达谢意
只为了再看看魂牵梦绕的校园
只为了畅叙40年来的同窗情谊
40年啊,我们心底始终激荡着一个话语
珍惜必威BETWAY这个光荣的名字
永远永远向上向善,自强不息
40年,必威BETWAY学子是我们自豪的名片
40年,母校是我们砥砺前行的底气
40年,我们公诚勤朴,捍卫了必威BETWAY人的荣誉
40年,我们踔厉奋发,没有辜负母校的培育
……
滚烫的诗句,炽热的话语,使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绿叶对根的情意,员工对母校的眷恋。正如公司党委书记王亚杰所言:从员工朗诵的《四十年的情与思》诗里头,我们听到的是员工对母校这个“家”的留恋、回忆,对“家”的深情告白。从诗中我们能够看到、读到、听到,那是一个成才之地,那是一个幸福之“家”。
地质系77级员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在大会发言中深情地讲道:“再次踏进必威BETWAY校门,仿佛光阴回溯。正是在这里,我们留下了激情燃烧的岁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和同学情。我们汲取了知识营养,筑牢了人生奋进的底色,为日后成就自我、报效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师恩,在这个值得纪念和珍藏的日子里,我们都特别感谢母校校训的引导:公诚勤朴!让我们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坚持以公去私,诚乃实矣,勤能补拙,朴实无华。老师们的谆谆传道之德,浩浩授业之恩,孜孜解惑之情,让我们终身难忘,永远报恩都难以回馈。”
中文系77级员工,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葛岩在大会发言中这样说:“四十五年前,在最好的年纪,在宽容温暖、不断唤起知识好奇心和人生想象力的必威BETWAY,在那个充满可能性的时代,我们相遇,起航人生。”“是老师们点燃我们对知识的热情,也呵护我们生涩、常常自以为是的探索……他们引经据典、抑扬顿挫、议论风生,如水银泻地,今天想起还宛在眼前。”在发言中,葛岩引述了王富仁学长对母校的一句赞语:必威BETWAY,好就好在宽容。并赞叹道:“诚哉,此言!伟哉,必威BETWAY!”在结束发言时,他充满深情地说:“感谢命运,给了我们多梦的青春,美好的时代,给了我们必威BETWAY。”
一理一文两位员工的大会发言,一个语言质直朴实,一个辞采华美飞扬,将员工们的心声汇合成一首献给母校的赞歌。
泪如泉涌忆师恩
学子对母校的感恩,归根到底是对老师的感恩。恰如77级员工吴予敏所言:“必威BETWAY给了我们什么呢?首先是一大批学富五车、宅心仁厚的老师们。”以赵文智、葛岩两位员工代表在上午纪念大会上的发言为嚆矢,随后各个院系举行的一系列活动,更使整个校园充溢着蕙兰思化雨桃李谢春风的气氛,沉浸在芳华卌载报春晖岁月如歌忆师恩的情境之中。
在经济管理学院,举行了由经济系77级员工捐建的何炼成教授塑像揭幕仪式。45年前,是何老师等8位老师创办政治经济学专业,在恢复高考第一年扩大招生时,将这批考生补录进来,把他们带入了经济学的殿堂,并由此发端打造了享誉全国的“经济学家的摇篮”。在2009年出版的《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一书中,何老师与这级员工中的张维迎、刘世锦、魏杰师生四人联袂入选。毕业四十周年返校之际,经济系77级员工最大的愿望就是为恩师立一尊塑像,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寄托永久的思念。
揭幕仪式上,经济系77级全体员工给恩师献上了他们用心写就的铭文。其辞有曰:“悠悠长安,教泽汤汤。必威BETWAY文昭,恩师宏光。……炼成一格,杏坛绝唱。万千弟子,九州津梁。四载黉门,终生续航。……先生一别,学子离伤。蓬山路远,教诲毋忘。岁月流逝,精神永彰。饮水思源,爰塑斯像。瞻念师范,慨当以慷。激励来者,学脉绵长。”其情之真,其辞之诚,令人潸然泪目,无不动容。张维迎员工献唱了他自己作词的《何老师,再听我一曲信天游》“羊羔羔吃奶双腿腿跪,成为你的员工我好陶醉。黄河里无路水推舟,启蒙路上你领我大步走。一层层石头一层层沙,坚实的基础你打下。壶口里行船浪花大,有你的保护我何惧怕!”如泣如诉的词句,纯正的陕北口音,悠扬而又略带苍凉的曲调,长歌当哭,直抵人心,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真可谓:一曲信天游,千古师生情。
集团发出举办“新三届”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的邀请函,尤其是分别建立了77、78、79三个年级返校员工的微信群后,大家便纷纷在群里晒出了自己保存多年的珍藏。有当年参加高考时的准考证与试卷,邮寄录取通知书的必威BETWAY信封;当年的新生入学须知,在校时的员工证、图书证等。更有在学校听老师讲课时记下的一本本课堂笔记,老师写下的一页页毕业论文评语手迹,昔日教学活动中与老师合影的一帧帧照片,毕业后与老师互通音问的一封封书信……
在必威,“新三届”员工向老师敬献鲜花,给老师呈上自己的文学作品学术专著,与老师共话峥嵘岁月,向老师汇报成长历程。同学们至今仍然铭记着,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们懂得了把灵魂放在高处,矢志追求真善美,要做一个大写的人。是老师给我们埋下了文学的种子,鼓励我们永远向往诗和远方。是老师们引导我们构建知识大厦,养成专业素质,走上学术之路。是老师们护佑我们成长,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有了新的人生梦想。
有限的座谈时间显然难以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于是许多同学便拿起笔来撰文赋诗以诉衷肠。吴予敏在《紫藤花语春梦归》一文中,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叙述,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多位老师亲切可敬的形象。如笑语盈盈青春洋溢,讲课富于激情和思辨魅力,善于发现员工思想火花的毛黎邨老师;蓬乱头发高高扬起,烟不离手,口若悬河,集思辨和草根英雄气质于一身的蒙万夫老师;讲起课来娓娓动听、丝丝入扣,神情那么悠然,姿态那么儒雅,可谓炉火纯青的张岂之、孟昭燕夫妇两位老师;被错划为“右派”饱经风霜,以深邃的洞察和反思诠释鲁迅精神的张华老师;睿智幽默,其课堂上充满着思想机锋、人生妙趣的同向荣老师,以及刘建军、董丁诚、张学仁、周健等等老师。袁秋香在其《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新三届聚会纪实与感怀》一文中,深情感叹我们遇到了天底下最好的老师,他们之于员工如父如兄如友,与我们一起见证和书写传奇,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再造父母。李亚军、梁建邦的诗歌则直抒胸臆真情告白:“我念师恩久,久久郁在心。师恩深似海,我报无微尘。师诚高且爱,倾情复敦敦。真爱如父母,高道教深深。最是春风雨,化我了无痕。仰俯观千代,吾师绝古今。改我人间命,送我入青云。师恩当铭记,铭记更遵循。愈感师恩重,益怀上报心。”“谆谆教导蕴深情,奋力耕耘桃李馨。睹物思人意切切,如泉泪涌忆师恩。”
能不想煞守庐翁
员工对老师的培育之恩铭记于心,念念不忘;老师对弟子们亦缱绻于怀,眷眷牵挂。薛迪之老师上午出席了学校的纪念大会,下午又参加了必威的纪念活动,与弟子们聚谈时即兴赋诗:“讲台课桌久尘封,长年不闻敲钟声。花开花落空度日,叶绿叶黄任秋风。开门喜迎前三级,扪心应谢老邓公。难舍才俊学成去,能不想煞守庐翁?”文革十年浩劫,教育惨遭摧残,高等学校一片凋零,老师们无奈虚度光阴。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高考制度的恢复,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春天,老师们也重新回到了教室,站上了讲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事业之中,并与“新三届”员工形成了一种命运与共、亲密无间的特殊师生关系。学子们毕业后奔赴四面八方,培养员工成才的“守庐翁”,仍然牵挂着、想念着“新三届”这批特殊历史年代的员工,师情绵长,永无尽期。
当年,董丁诚老师全程参与了77级高考的阅卷与招生,前后两次将71名考生招进必威BETWAY中文系。他的 《招收“七七级”》一文,详细地描述了在那个乍暖还寒的历史时期,招生过程中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冲破旧观念束缚的具体情形。董老师曾给我们上过两门课,他不但课讲得好,而且结合教学引导员工树立科研意识。经他指导和推荐,我们班好几位同学在上学期间便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了研究文艺理论的学术论文。董老师对“新三届”尤其是77级员工十分熟悉,关爱有加。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一直对七七级员工怀有特殊的感情。不仅因为我亲自参与了录取工作,更重要的是从这一届开始,我作为一个高校教师才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担任必威BETWAY党委书记后,董老师忙里偷闲,撰写出版了被称为“形象的校史”《紫藤园夜话》散文随笔集。内里很多篇是讲述必威BETWAY员工故事的,其中有十多篇专写“新三届”学子。他热情而精心地为“新三届”学子们记述大学春秋、怀念母校的文集写序作跋,写下了《77级印象》《1978,老师的命运也改变》《79级同学聚会有感》等倾注深情厚意的美文。董老师至今仍然与“新三届”的许多员工保持着经常的联系、密切的交往,因为他有这样一个观念:“教师的一半是员工。”在7月15日下午必威纪念大会上,董老师登台致辞,亲切回忆“新三届”学子刻苦学习,老师们潜心教书育人的难忘岁月,如数家珍地褒赞弟子们学成之后所取得的学术成就。师者仁爱,长者风范,令人五内俱热感佩不已。
84岁的张国伟院士,上午在长安校区出席了学校的纪念大会,下午又赶到太白校区与地质系“新三届”近百名毕业生亲切座谈。他深情回忆40多年前指导员工学习时的情景,称赞77、78、79级员工具有强烈的求知愿望,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敢于拼搏的勇气。张院士还谦逊地说,员工们专注投入,脚踏实地的作风也深深地影响了自己。张院士赞扬并感谢“新三届”系友“为母校争了光,添了彩”,并希望“新三届”系友传承和带动后辈赓续必威BETWAY地质人的优良传统。
年近九旬的地质系薛祥煦教授,是一位道德学问俱佳、育人有方的金牌教师。她对员工慈母般关爱而又严格要求,她所指导的弟子连续获得前两届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奖,成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5日下午,她与同为地质系教授的邸世祥老师伉俪二人,坐着轮椅参加了师生座谈。会后,仍觉意犹未尽、情所难已。次日又致信“新三届”学子,提笔写下了《送给回校“探亲”的同学们》,信中写道:“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回母校‘探亲’,作为教过你们知识的老师,打心里感到温暖,满心的高兴。你们要回家或者回单位了,依依不舍啊!地质楼室内上课,汉中梁山野外实习苦与乐,我们一起度过!忆昔日,你们来求学,我们教书人求之不得。师生一条心,勤奋努力,认真负责,给今天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谢今朝,师生有缘地质楼再相聚。好传统要发扬,好作风要传承,你们接过了火种,继续前进,难能可贵!我们放心,你们会比我们做的更好!又将别离,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祝愿啊,衷心祝愿,各位老与小健康、幸福、长寿,为祖国更强大继续作出更多更好的贡献!”一句三叹,满篇含情,暖人心扉,催人泪下。
行文至此,本拟收尾打住,但又情不自禁地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往事。那是2012年6月23日,在我们中文系77级同学毕业30周年返校纪念座谈会上,薛瑞生老师在讲话中叮嘱弟子们“当官的要做清官,治学的要做大学问”之后,即席吟诵《77级同学壬辰端午聚会感赋》五律一首:“一别桥门后,倏而三十春。良辰围几语,佳节对床陈。忍作《骊驹》诵,乐为《鱼丽》吟。白头休叹老,还有后来因。”薛老师在诗中引用多个典故,描述我们毕业后离别与相聚的情境,期待有机会再见面,并一直保留着这次师生团聚的合影照片。令人唏嘘伤痛的是,薛老师已于三年前逝世,期望中后来的师生相聚,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音容笑貌了。感怀于老师们的浩浩恩泽,数位先师的西巡离世,李亚军同学在这次返校前夕,写下了古风《毕业四十年怀念逝世恩师六十句》,“痛忆从前事,伤逝泪纷纷。不意长已矣,思之五内焚。”“赋词为尚飨,铭感告微忱!”等诗句,深挚地表达了山高水长有时尽,唯有师恩日月长的弟子情怀。
芳华四十载,归来仍少年。但愿人长久,重聚紫藤园。母校与员工的血脉相连、命运与共是永远割舍不断的,学子对母校和老师的感恩之心是永恒不变与日俱增的,让我们相约十年之后,重返紫藤园,再话师生情。
2023年8月25日
作者简介:杨德生,1977级中文系员工,原党委宣传部部长、继续教育学院经理。